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中国哲学简史最新章节!

    《墨子》中有六篇:《经上》、《经下》、《经说上》、《经说下》、《大取》、《小取》、与其他各篇性质不同,特别有逻辑学的价值。《经上》、《经下》都是逻辑、道德、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。《经说上》、《经说下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。《大取》、《小取》讨论了若干逻辑问题。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,就是通过逻辑方式,树立墨家的观点,反驳名家的辩论。这六篇合在一起,通常叫做"墨经。

    前一章 讲过,庄子在《齐物论》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。在第一个层次上,他证明了事物的相对性,达到了与惠施的结论相同的结论。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,他就超越了惠施。在第一个层次上,他同意于名家,从更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常识。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、他又转过来从再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名家。所以道家也反驳名家的辩论,不过道家所用的辩论,从逻辑上讲,比名家的辩论更高一层。道家的辩论,名家的辩论,两者都需要反思的思想作出努力,加以理解。两者的方向都是与常识的常规相反的。

    可是另一方面,也有常识的哲学家,例如墨家以及某些儒家。这两家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,但是在务实这一点上却彼此一致。在反驳名家辩论的过程中,这两家沿着大致相同的思想路线,发展了知识论的和逻辑学的理论,以保卫常识。这些理论,在墨家则见之于"墨经"、在儒家则见之于《荀子》的《正名》篇。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大的儒家之一,我们将在第十三章 讲到他。

    <b>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</b>

    &quot;墨经&quot;中的知识论,是一种素朴的实在论。它认为。人有认识能力,它是&quot;所以知也,而不必知&quot;(《经说上》)。就是说,人都有所以知的能力,但是仅有这种能力,还未必就有知识。这是因为,要有知识,则认识能力还必须与认识对象接触。&quot;知也者,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&quot;(同上),就是说,认识能力接触了认识对象,能够得到它的形象,才成为知识。除了认识的感觉器官,如视觉器官、听觉器官,还有思维的器官:心,它叫做&quot;(知心)&quot;(无此字:ocr),&quot;(知心)也者,以其知论物&quot;(同上)。换句话说,通过感官传人的外界事物印象,还要心加以解释。

    &quot;墨经&quot;还对于知识进行了分类。按知识的来源,把知识分为三类: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;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(即得自传闻或文献);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(即得自演绎,以已知推未知)。又按认识的各种对象,把知识分为四类:名的知识,实的知识、相合的知识,行为的知识。

    我们会记得:名,实,以及名实关系,都是名家特别感兴趣的。照&quot;墨经&quot;讲,&quot;所以谓,名也;所谓,实也。&quot;(《经说上》)例如说:&quot;这是桌子&quot;。&quot;桌子&quot;是名,是所以谓&quot;这&quot;的;&quot;这&quot;是实,是所谓的。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来说,名是命题的客词,实是命题的主词。

    &quot;墨经&quot;将名分为三类:达名,类名,私名。&quot;名:'物',达也,有实必待之名也。命之'马',类也;若实也者,必以是名也。命之'臧',私也;是名也,止于是实也。&quot;(《经说上》)就是说,&quot;物&quot;是达名(通名),一切&quot;实&quot;必用此名。&quot;马&quot;是类名,此类的一切&quot;实&quot;必用此名。&quot;臧&quot;(人名)是私名,此名只限用于此&quot;实&quot;。

    相合的知识,就是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。例如,说&quot;这是桌子&quot;这句话,就需要有名实相合的知识。有了这类知识,就知道&quot;名实耦&quot;(同上),就是说,名与实是彼此配对的。

    行为的知识是如何做一件具体事的知识。它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&quot;know-how&quot;。

    <b>关于&quot;辩&quot;的讨论</b>

    《小取》篇的大部分,是用于讨论&quot;辩&quot;。它说:&quot;夫辩者,将以明是非之分,审治乱之纪,明同异之处,察名实之理,处利害,决嫌疑焉。摹略万物之然,论求群言之比。以名举实,以辞抒意,以说出放,以类取,以类予。&quot;

    这段话的前半段是说辩的目的和功用,后半段是说辩的方法。《小取》篇还说,辩有七种方法:&quot;或也者,不尽也。假者,今不然也。效者,为之法也。所效者,所以为之法也。故中效,则是也;不中效,则非也;此效也。辟也者,举他物而以明之也。佯也者.比辞而俱行也。援也者,曰:子然,我要独不可以然也?推也者,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。'是犹谓'也者,同也;'吾岂谓'也者,异也。&quot;或&quot;表示特称命题。&quot;尽&quot;表示全称命题。&quot;假&quot;表示假言命题,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。&quot;效&quot;就是取法。所效的,就是取以为法的。若原因与效相合,就是真的原因;若原因与效不合,就不是真的原因。这是效的方法。&quot;辟(譬)&quot;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。&quot;侔&quot;的方法是系统而详尽地对比两个系列的问题。&quot;援&quot;的方法是说:&quot;你可以这样,为什么我独独不可以这样?&quot;&quot;推&quot;的方法是将相同的东西,像归于已知者那样,归于未知者。已经说彼[与此]同,我岂能说它异吗?

    这一段内&quot;效&quot;的方法,也就是前一段内的&quot;以说出放&quot;。这一段内&quot;推&quot;的方法,也就是前一段内的&quot;以类取,以类予&quot;。这是两种极其重要的方法,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。

    在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方法之前,先说一说墨经所谓的&quot;故&quot;。它说:&quot;故,所得而后成也&quot;(《经上》),就是说,有了&quot;放&quot;。某一现象才成其为某一现象。它还把&quot;故&quot;分为&quot;大故&quot;、&quot;小放&quot;。&quot;小故,有之不必然,无之必不然&quot;。&quot;大故,有之必然,无之必不然&quot;。(《经说上》)墨经所谓的&quot;小故&quot;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&quot;必要原因&quot;;墨经所谓的&quot;大故&quot;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&quot;必要而充足原因&quot;。现代逻辑学还区别出另一种原因,即充足原因,可以说是&quot;有之必然,无之或然或不然&quot;,墨家却没有看出这一种原因。

    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,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,就用事实或用实验来检验它。例如。若要确定某细菌是某病的原因,检验它的方法是,先假设一般命题&quot;A细菌是B病的原因&quot;为公式,再进行实验,看假设的原因是否真地产生预期的结果。产生了。它就真是原因;没有产生,就不是。这是演绎推理,也就是墨经中所谓的&quot;效&quot;的方法。因为,假设一个一般命题为公式,就是假设它是&quot;法&quot;,以它来进行实验,就是来&quot;效&quot;它这个&quot;法&quot;。假设的原因产生了预期的结果,就是&quot;故中效&quot;。不产生,就是&quot;不中效&quot;。用这种方法,可以检验一个故是真是假,决定一个故是大故还是小故。

    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,就是&quot;推&quot;的方法,可以以&quot;凡人皆有死&quot;这个论断为例来说明。我们都会作出这个论断,因为我们知道凡是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了.又知道现在的和将来的人与过去的人都是同一个类。所以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:凡人皆有死。在这个归纳推理中、我们用了&quot;推&quot;的方法。过去的人皆有死,这是已知的。现在的人皆有死,将来的人皆有死,这是未知的。所以,说&quot;凡人皆有死&quot;,就是把已知的归予同类之未知的,即&quot;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&quot;。我们能够这样做,是因为&quot;是犹谓也者同也&quot;,即将彼说我[与此]相同。我们正是在&quot;以类取,以类予&quot;。

    <b>澄清兼爱说</b>

    后期墨家精通&quot;辩&quot;的方法,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。

    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,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利避害。《大取》篇说:&quot;断指以存腕,利之中取大,害之中取小也。害之中取小,非取害也,取利也。……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。免身,利也。其遇盗人,害也。……利之中取大,非不得已也。害之中取小,不得已也。于所未有而取焉,是利之中取大也。于所既有而弃焉,是害之中取小也。&quot;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:&quot;利之中取大;害之中取小。&quot;

    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&quot;义,利也&quot;。利是义的本质。但是,什么是利的本质?墨子没有提出这个问题,可是后期墨家提出了,并已作出了解答。《经上》篇说:&quot;利,所得而喜也。&quot;害,所得而恶也&quot;这样。后期墨家就为墨家的功利哲学作出享乐主义的解释。

    这种立场,使我们想起杰里米·边沁的&quot;功利哲学&quot;。他在《道德立法原理导言》中说:&quot;'天然'使人类为二种最上威权所统治、此二威权,即是快乐与苦痛。只此二威权能指出人应做什么,决定人将做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