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哲匠遗珠最新章节!

r />
    础石 《淮南子》云:“山云蒸,柱础湿”。

    柱 《诗》云:“有觉其楹”;《春秋》云:“丹宫楹”。楹者,柱也。

    梁 《长门赋》云:“抗应龙之虹梁”。虹梁者,向上弯之曲梁也。

    浮柱 《论语》云:“山节藻棁”。棁,即浮柱,梁上短柱也。

    栋 《易》云:“栋隆吉”;《仪礼》云:“序则屋当栋”。栋者,今之脊桁也。

    桁 《礼记》云:“主人阼阶上立,当楣”。楣者,承椽之桁木也。

    角梁 《景福殿赋》云:“承以阳马”。阳马者,屋四角承椽之角梁也。

    椽 《易》云:“鸿渐于木,或得其桷”。桷者,椽也。

    斗拱 《论语》云:“山节藻棁”。节者,斗也。又《长门赋》云:“施瑰木之栌欂兮”。栌欂,即斗拱也。

    飞昂 《景福殿赋》云:“飞昂鸟跃”[3]。

    藻井 《灵光殿赋》云:“圜渊方井,倒置荷蕖”。方井,方形之藻井也。

    栏杆 《西都赋》云:“舍棂槛而却依”。棂槛,即栏杆也。

    屋顶 我国古代建筑之屋顶,其发展之顺序,约可分为三期:

    (1)我国建筑大都南向,故最初之屋顶,多系南、北二面泄水,其断面如人字形。

    (2)次为四泄水之制。除南、北二面外,复有东、西二翼。《仪礼》云:“直于东荣”。荣者,翼也。东荣,即东面之檐。

    (3)再次为屋面反翘之制。《西都赋》谓:“上反宇而盖载”。反宇,即屋面因呈曲线而上反也。

    又《礼记》云:“复霤重檐,天子之庙饰也”。可知周代寖庙之制,已非简陋之单檐建筑矣。

    就以上诸例而观,可知我国建筑之基本构造,肇源远在秦、汉以前。其时佛教尚未输入,中国建筑未受此文化之影响,殆无疑义。而时至今日,凡为我国古代建筑物之主要构材者,仍为主要构材如故。则在此二千年间,建筑物之骨构绝少变更,又可知矣。据此推论,佛教文化对中国建筑构造之影响,自可不言而喻。不仅是也,即佛教特有之建筑,如寺、塔、石窟之类,其最初模仿印度者,不出数百年间,亦演绎同化于中国建筑之内,兹举数例以明之:

    塔

    塔者,为古代印度之墓标。梵音为Stupa,释籍译为“窣堵坡”,其义为“累积”,盖累积土、石于墓上以为标记也。其后释迦弃世,门人以香木焚尸,其骨分碎,大小如粒,不能尽毁,乃建窣堵坡藏之,后世所谓舍利塔是也。至于塔之构造,由台座、覆钵、宝匣、华盖四部组合而成。台座者即塔之基座;其上为半球状之覆钵,形如穹顶(Dome);覆钵顶部为宝匣,其形如方箱,中藏舍利,最上为华盖,作三层伞状。塔之内部,实以泥土,不能登临,盖纯为纪念物也。我国之塔,当以汉明帝永平十八年(公元75年)所建之洛阳白马寺塔为最先。据《魏书·释老志》所载其形状悉依印度之式样而重构之。此外,如敦煌千佛岩第120窟[4]内之塔,亦尚存印度窣堵坡之遗范。其后塔之构造,自石造易为砖、木,塔内设佛龛,又置梯级以便登临,其外部更绕以栏廊,覆以重檐,则与我国传统之木楼阁建筑日益雷同矣。

    寺

    古代印度之寺,皆以塔为中心。塔之周围,罗列禅堂、静堂、僧房、庖厨、浴室、而圊之属,视后世以佛殿为寺之中心者,截然异途。我国初期之寺,大部袭用印度之制,以塔为寺之主要建筑物。故汉、魏籍典,盛称浮屠而不称寺,盖以塔为寺之代表也。东晋、北魏以后,渐重佛殿,置本尊像于佛殿中,以供祈祝祷膜拜之用,于是佛殿遂代塔而为寺之重心。其余法堂、讲堂、禅堂、食堂之类,依次排列于佛殿之前后,其配置之法,纯为我国均衡对称之方式,非复印度旧观矣。

    石窟

    石窟者,释籍谓之“支提”。盖设支提塔之窟内,作为仰礼之对象,因以为名(梵音为Caitya,与窣堵坡同形状,惟不藏舍利)。我国最初创立之石窟,当推前秦建元二年(公元366年)所建之敦煌千佛岩,其后继起者如凉州石窟寺,大同云冈石窟,洛阳龙门石窟,南京摄山千佛岩,巩县石佛寺,青州云门山、驼山[5],肥城五峰山,历城神通寺,邠州大佛寺[6],广元千佛岩,太原天龙山等,均为南北朝及隋、唐等代所经营之石窟也。其中规模宏大者,当以北魏所建之云冈石窟为最。云冈诸窟之中央,大多设本尊像或方形之支提塔,与印度石窟之配置法,大体略同。其后北齐至隋、唐所营之天龙山石窟,内中已无支提塔,而于窟前辟走廊,廊间镌以柱、梁、斗拱之属,其上再护以短檐,至此石窟之外观、结构,遂与我国传统之木造建同一形制焉。

    [本文发表于《科学》第十三卷第四期(1928年)。为作者潜心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后,发表之首篇论文。]

    注解:

    [1] 今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,建于北凉宣武王沮渠蒙逊时期(公元401——433年)。

    [2] 即侏儒柱。见《营造法式》卷五·大木作制度二·侏儒柱条。

    [3] [整理者注]:汉代斗拱中恐尚无斜向若昂之构件。该赋中所云“飞昂”,可能是表示一种飞翔向上之状态。

    [4] 现编号为288窟。

    [5] 今山东益都县境内,凿于北周至隋、唐间。

    [6] 今陕西邠县西10公里,建于唐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