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!

r />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面目鲜泽:面目,着重在目。鲜泽,形容眼胞肿胀,皮色鲜明有光泽。

    〔2〕脉伏:为脉沉之甚,表明水肿严重。

    〔3〕消渴:指口渴多饮之症。

    〔4〕脉沉绝:指脉沉伏至极,表明体内有大量水液停聚。

    〔5〕本条论述水气病严重时可用攻下逐水法治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患水气病的人,初起眼胞浮肿,犹如卧蚕新起时,皮色鲜明有光泽。进而脉沉伏,出现口渴多饮,小便不利,腹部胀大有水,再则发展至脉沉伏至极,体内有大量水液停留,可用峻下逐水法治疗。

    [13]问曰:病下利后,渴饮水,小便不利,腹满因肿者,何也?答曰:此法当病水。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当愈。〔1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本条论述病后肺脾肾功能失调引起的水气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问道:患下利病后(脾土虚弱),若饮水过多,又小便不利,于是出现腹部胀满,身体浮肿,这是什么病证?回答说:按理会引起水气病。如果小便能通利(肾气蒸腾,气化功能正常),并能汗出(肺气通调水道功能正常),那就会病愈(不会得水气病)。

    [14]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气,不得卧,烦而躁,其人阴肿〔1〕。

    [15]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转侧,胁下腹痛,时时津液〔2〕微生,小便续通。

    [16]肺水者,其身肿,小便难,时时鸭溏〔3〕。

    [17]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气,小便难。

    [18]肾水者,其腹大,脐肿〔4〕腰痛,不得溺,阴下湿如牛鼻

    上汗〔5〕,其足逆冷,面反瘦〔6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阴肿:即前阴水肿。水肿严重时可出现。女性为阴唇水肿,男性为阴囊水肿。

    〔2〕津液:指尿液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焉。”可见膀胱藏津液,实指尿液。

    〔3〕鸭溏:大便稀薄犹如鸭粪那样水粪俱下。

    〔4〕脐肿:指腹部正中的脐部突出,今称“脐疝”,由于大量腹水使腹腔内压力增高引起。

    〔5〕阴下湿如牛鼻上汗:指阴囊皮肤潮湿,有水液渗出,犹如牛鼻上的汗液。《金匮要略直解》:“以其不得溺,则水气不得泄,浸渍于睪囊,而为阴汗。”

    〔6〕面反瘦:《脉经》作“面又瘦”,下有“一云大便反坚”小字注文。此五条论述五脏水肿的证候。五脏水肿并非五脏本身有水,而是水气泛滥到五脏所出现的证候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患心水者,全身浮肿,短气,不得平卧,烦躁,前阴水肿。患肝水者,腹中有水而胀满,难以转身,胁下疼痛,尿液减少,小便断断续续(有时通,有时不通)。患肺水者,全身浮肿,小便不利,经常大便溏薄犹如鸭粪。患脾水者,腹中有水而腹满,呼吸困难,四肢浮肿沉重,小便不利。患肾水者,腹中有水而胀满,肚脐突出,腰痛,解不出小便,阴囊皮肤潮湿有汗,似牛鼻子出汗那样,手足肿胀而冰冷,但形体十分消瘦。

    [19]师曰: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〔1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本条论述水气病的治疗大法。治疗水气病要根据水肿的部位,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老师说:各种水气病,腰部以下浮肿明显的,治疗当用利小便法;腰部以上浮肿明显的,则用发汗法就可治愈。

    [20]师曰:寸口脉沉而迟,沉则为水,迟则为寒,寒水相搏〔1〕。趺阳脉伏,水谷不化,脾气衰则鹜溏,胃气衰则身肿〔2〕。少阳脉卑,少阴脉细,男子则小便不利,妇人则经水不通〔3〕。经为血,血不利则为水,名曰血分〔4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寸口脉沉而迟……寒水相搏:寸口脉主上焦(肺),脉沉而迟是寒、是水,寒水泛于上焦,即指风寒袭肺引起水气病,属气分,如风水之类。

    〔2〕趺阳脉伏……胃气衰则身肿:此亦论气分引起的水气病。趺阳脉主中焦(脾胃),脉伏是虚,是水,此指脾胃气衰引起的水气病。表现为食不消化而大便溏薄,犹如鸭粪,又身体浮肿,如正水之类。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:“此分三节,寸口属肺,肺脉沉迟,则为寒水泛于上焦,遂发水肿病,为第一段。趺阳脉伏,趺阳是足上胃脉,诊脾胃者也。脾主化谷,胃主化水,脾胃气虚则水谷不化也。……脾气衰则谷不化而鹜溏,不在水肿之例,惟胃气衰则水不化而身肿,此等水肿与上段又不同也,此为第二段。然此两段皆属气分,非血分也。注家不明章句,牵搭下文,以上两段皆归血分解,则不通矣。”

    〔3〕少阳脉卑……妇人则经水不通:少阳脉为足少阳胆经的丘墟穴,而肝与胆相为表里;少阴脉为足少阴肾经的太谿穴。脉卑,即脉微,脉微而细,在此表明肝肾不足引起的水气病。“男子则小便不利,妇人则经水不通”,互见妇女经水不通而小便不利。经水是血,故是血分引起的水气病,如石水之类,男子不在此例。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:“少阳脉卑陷,则知病在血海,其血不行也。少阴脉诊于太谿……今其脉细,亦是血少……胞室血涩则壅水……虽在水,实发于血,故名曰血分,知血分之能致水,则气血之理明矣。”

    〔4〕本条论述血分引起的水气病。前二段论气分为客词,第三段论血分为主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老师说:寸口脉沉而迟是寒水侵袭上焦(肺),(此是气分引起的水气病)。趺阳脉状是脾胃气衰,表现为食谷不化,大便溏薄如鸭粪,又可出现身体浮肿(此也是气分引起的水气病)。少阳、少阴脉微而细(是肝肾不足),在男子可出现小便不利;在妇女则出现经水不通。而经水是血,经血不通则可引起水液停聚,此为血分引起的水气病。

    [21]问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四肢皆肿,小便不利。脉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〔1〕,当微咳喘,审如师言,其脉何类?

    师曰: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结在关元〔2〕。始时当微,年盛不觉。阳衰之后〔3〕,荣卫相干,阳损阴盛〔4〕,结寒微动。肾气上冲〔5〕,喉咽塞噎,胁下急痛。医以为留饮,而大下之〔6〕,气击不去,其病不除〔7〕。后重吐之,胃家虚烦〔8〕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。又与葶苈丸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若奔〔9〕,其水扬溢,则浮咳喘逆〔10〕,当先攻击冲气〔11〕,令止,乃治咳。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病当在后。〔12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:指病势向上,出现咽喉梗塞的症状,犹如烤肉块阻塞在喉中。

    〔2〕关元:穴位名,属任脉,在脐正中线当脐下三寸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寒热病》:“脐下三寸,关元也。”在此泛指“下焦”。

    〔3〕阳衰之后:在此指中年以后。

    〔4〕荣卫相干,阳损阴盛:指气血荣卫之相继不足,阳气日渐衰减,阴气天天加重。

    〔5〕结寒微动,肾气上冲:结聚在下焦的寒水开始微微欲动,肾中的寒气上冲。

    〔6〕医以为留饮,而大下之:表明医生误认为水饮内停,而用攻下逐水法治疗。

    〔7〕气击不去,其病不除:指出寒气没有去除,反而正气受损,病情没有减轻。

    〔8〕后重吐之,胃家虚烦:以后医生又再误用催吐法治疗,导致胃气受损,出现虚热的症状。

    〔9〕胸胁苦痛,象若奔:形容胁腹疼痛犹如奔豚气病。参见本书《奔气病脉证治第八》篇[2]条。

    〔10〕其水扬溢,则浮咳喘逆:由于水气泛溢至肺,出现咳嗽气喘之症。

    〔11〕冲气:徐本误作“卫气”。

    〔12〕本条举水气病的病案,论述误治经过及正确的治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一个患有严重水气病的人,面目四肢都有水肿,小便不通利。医生诊察后,不说是水气病,而说是胸中疼痛,病势上冲至咽喉,出现咽喉梗塞症状,犹如有块烤肉阻塞在喉中,还有轻微的咳嗽气喘,经过详细的问诊后,病情果然像老师说的那样,其病变过程是怎样的呢?

    老师回答说:寸口脉沉而紧,起病时上焦有寒水相搏,以后寒水逐渐结聚在下焦。开始时病情很轻微,年壮体盛时没有自觉症状。后来到了中年以后,荣卫气血相继不足,阳气日渐衰弱,阴寒之气日渐加重,结聚在下焦的寒水开始微微欲动。由于肾中寒气上冲,出现咽喉梗塞的症状,并有胁腹拘急疼痛。此时医生误以为是水饮内停引起的,就用攻下逐水法治疗,结果寒气非但没有去除,而且(正气受损)病情没有减轻。以后医生又误用催吐法治疗,胃中津液耗伤,出现虚热、咽干舌燥、渴欲饮水、小便不利,饮水及食谷均不消化,以致面目四肢都出现浮肿之症。医生又给病人服葶苈丸攻下逐水,一时浮肿稍见减轻,但饮水过多后,水肿又像以前那样严重,而且胁腹剧烈疼痛,像患奔豚气病那样。以后水气泛溢至肺,出现咳嗽气喘之症。(此病正确的治疗步骤)应当先治寒气上冲之证,待症状控制后,再治咳嗽,咳嗽好了,气喘也就会减轻。应当先治新病,后治痼疾(也就是先其治冲气,后治其水气)。

    [22]风水,脉浮,身重,汗出,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〔1〕主之。腹痛加芍药。〔2〕

    防己黄芪汤方〔3〕:

    防己一两〔4〕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,炙

    右锉。每服五钱匕,生姜四片、枣一枚,水盏半,煎取八分,去滓。温服,良久再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防己黄芪汤:本方有益气固表、利水渗湿作用。本方在《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》篇[22]条,亦治风湿表虚证。方中白术剂量略有不同,方后加减法及调摄法也不同。

    〔2〕本条论述风水兼表虚的证治。

    〔3〕防己黄芪汤方:徐本作“方见湿病中”。

    〔4〕一两:俞本作“二两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风水病,脉浮,身体沉重(而浮肿),汗出,恶风,当用防己黄芪汤治疗,若有腹痛则再加入芍药。

    防己黄芪汤方:

    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,炙

    以上药物,研末。每次服五钱匕,用生姜四片、大枣一枚,加一杯半水,煮到八分,去掉药渣。温服,隔一段时间再服。

    [23]风水,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,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〔1〕,越婢汤〔2〕主之。〔3〕

    越婢汤方:

    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

    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。分温三服。恶风〔4〕者加附子一枚炮。风水〔5〕加术四两《古今录验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:不渴,当是口渴,口渴而持续汗出是里热盛,无大热,因体表汗出,故身无大热。《脉经》作“而无大热”。

    〔2〕越婢汤:本方有发越水气兼清里热的作用。若表阳虚而兼恶寒,可加附子温经固表。若是皮水可加白术,以加强除湿的功效。

    〔3〕本条论述风水挟里热的证治。

    〔4〕恶风:当是“恶寒”。

    〔5〕风水:当是“皮水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风水病,恶风,全身浮肿,脉浮,口渴,持续出汗,虽体表无大热(但里热熏蒸),当用越婢汤治疗。

    越婢汤方:

    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以上五味药,用六升水,先煮麻黄,去掉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余药物,煮到三升。分三次温服。若兼有恶寒者,加附子一枚炮。用于皮水患者加白术四两《古今录验》。

    [24]皮水为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,四肢聂聂动〔1〕者防己茯苓汤〔2〕主之。〔3〕

    防己茯苓汤方:

    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。分温三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四肢聂聂动:即四肢动。由于四肢肿胀明显,水在皮肤中,阳气痹阻,故有手足肌肉掣动之症。

    〔2〕防己茯苓汤:本方有益气利水、通阳行痹的作用。本方与防己黄芪汤类似,但因水肿严重,故方中防己、黄芪、茯苓用量特重,以加强利水的功效。《医宗金鉴》:“皮水之病,是水气相搏在皮肤之中,故四肢聂聂动也,以防己茯苓汤补卫通荣、祛散皮水也。”

    〔3〕本条论述皮水兼四肢动的治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皮水这种病,全身四肢明显肿胀,水气在皮肤中,兼有手足动症状,当用防己茯苓汤治疗。

    防己茯苓汤方:

    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

    以上五味药,用六升水同煮,煮到二升。每天分三次温服。

    [25]里水,越婢加术汤〔1〕主之;甘草麻黄汤〔2〕亦主之。〔3〕越婢加术汤方见上,于内加白术四两,又见脚气中〔4〕。

    甘草麻黄汤方:

    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

    右二味。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沬,内甘草,煮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重复汗出。不汗,再服,慎风寒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越婢加术汤:参见本篇[23]条注释〔2〕,用于皮水挟里热之症。

    〔2〕甘草麻黄汤:本方有发汗利水的功效,作用较轻,用于皮水轻症而无里热者。

    〔3〕本条论述皮水的两种治法。以皮水无里热的治法为主。

    〔4〕脚气中:徐本作“中风中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皮水(有里热)的病人,可用越婢加术汤治疗;(无里热,仅有轻度浮肿,无汗,小便不利者)可用甘草麻黄汤治疗。

    越婢加术汤方方见本篇[23]条,越婢汤中加入白术四两,又见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》篇中。

    甘草麻黄汤方:

    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

    以上两味药。用五升水,先煮麻黄,去掉上面的泡沫,放入甘草,煮到三升。每次温服一升,服后应会多次汗出。若不出汗,再服药保暖,当心别受风寒。

    [26]水之为病〔1〕,其脉沉小,属少阴〔2〕;浮者为风〔3〕。无水虚胀者为气〔4〕。水,发其汗即已〔5〕。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〔6〕;浮者宜杏子汤〔7〕。

    麻黄附子汤方:

    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,炮

    右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。温服八分〔8〕,日三服。

    杏子汤方未见,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水之为病:在此概括正水与风水。

    〔2〕脉沉小,属少阴:脉沉小,表明病位在里。少阴,指足少阴肾,在此指肾阳不足引起的正水。

    〔3〕浮者为风:脉浮表明病位在表。此指外感风邪引起的风水。

    〔4〕无水虚胀者为气:无水,指无腹水的腹满,是由气滞引起的虚胀、虚满,以此与正水(由腹水引起)的腹满相区别。

    〔5〕水,发其汗即已:水,承上文在此指风水与正水,可用发汗法治疗。提示气滞引起的腹满绝不能用汗法。

    〔6〕麻黄附子汤:本方有温经发汗的作用,宜用于正水。

    〔7〕杏子汤:方未见。推测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参见《伤寒论》63条、162条。此方有宣肺发汗的功效,宜用于风水。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:“杏子汤之方,内水湿而外风寒,其挟热者,可以用麻杏甘石也,如不挟热者,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,今谓之三拗汤矣。”本条论述正水与风水的不同治法。

    〔8〕八分:当是“八合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水气这种病,其脉沉小的,是肾阳不足引起的正水;脉浮的是外感风邪引起的风水。没有腹水的腹满是虚胀,由于气滞引起的(不可用发汗法)。正水与风水,当用发汗法治疗,即可痊愈。脉沉(为正水),宜用麻黄附子汤;脉浮(为风水),宜用杏子汤。

    麻黄附子汤方:

    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,炮

    以上三味药,用七升水,先煮麻黄,去掉上面的泡沫,放入其余药,煮到二升半。每次温服八合,每日服三次。

    杏子汤方方未见,推测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    [27]厥而皮水〔1〕者,蒲灰散〔2〕主之。〔3〕方见消渴中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厥而皮水:指皮水而兼四肢厥冷的症状,是由水邪外溢、阳气痹阻所致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:“厥而皮水者,水邪外盛,隔其身中之阳,不行于四肢也。”

    〔2〕蒲灰散:本方有利水通阳的作用。参见《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》篇[11]条。

    〔3〕本条论述皮水兼四肢厥冷的治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皮水(全身浮肿,小便不利,脉沉)兼有四肢厥冷者,当用蒲灰散治疗。方见《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》[11]。

    [28]问曰:黄汗〔1〕之为病,身体肿〔2〕一作重,发热,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蘖汁〔3〕,脉自沉,何从得之?师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从汗孔入〔4〕得之,宜芪芍桂酒汤〔5〕主之〔6〕。

    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:

    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

    右三味,以苦酒〔7〕一升,水七升,相和,煮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当心烦,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烦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一方用美酒醯〔8〕代苦酒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黄汗:中医病名,由于湿热郁于肌表引起的病证。参见本篇[01]条。

    〔2〕肿:《脉经》作“洪肿”。

    〔3〕蘖汁:《脉经》作“蘗汁”,当是。即黄柏汁。黄柏,中药名。徐本作“药汁”。

    〔4〕汗出入水中浴,水从汗孔入:这是黄汗病的成因。由于出汗时用冷水洗浴,水湿从汗孔进入肌表,湿郁化热而形成。

    〔5〕芪芍桂酒汤:本方有益气祛湿、调和营卫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6〕本条论述黄汗病的脉证及成因。

    〔7〕苦酒:即米醋。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:“古人称醋曰苦酒,非另有所谓苦酒也。”

    〔8〕美酒醯(xī):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:“即人家家制社醋是也,亦即镇江红醋……总以社醋入药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问道:黄汗这种病,身体浮肿一说身体沉重,发热、出汗而口渴,症状类似风水,所出的汗沾染衣服,颜色纯黄,犹如黄柏煎出的药汁。脉沉这种病是怎样引起的呢?老师说:因为出汗后用冷水洗浴,水湿从汗孔进入肌表(湿郁化热)所致。宜用芪芍桂酒汤治疗。

    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:

    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

    以上三味药,用一升苦酒,七升水混合同煮,煮到三升。每天温服一升。服后感觉胃中烦热,服至六七日后就不烦了。如果烦热不除,这是因为苦酒阻滞的缘故。另一方用美酒醯(即红醋)代苦酒(米醋)。

    [29]黄汗之病,两胫自冷;假令发热,此属历节〔1〕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盗汗出者,此劳气也。若汗出已,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。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〔2〕。

    若身重,汗出已,辄轻者,久久必身,即胸中痛,又从腰以上必汗出,下无汗,腰髋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状。剧者不能食,身疼重,烦躁,小便不利,此为黄汗。桂枝加黄芪汤〔3〕主之。〔4〕桂枝加黄芪汤方:

    桂枝 芍药各三两〔5〕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

    右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须臾,饮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,温服,取微汗。若不汗,更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黄汗之病……此属历节:此段论黄汗病与历节病的区别。黄汗病本有“痛在骨节”(参见本篇[04]条)之症,历节病则以历节疼痛、不可屈伸为主症,且在局部痛处发热。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》也提出:“假令发热,此属历节。”黄汗与历节均有骨节疼痛,但历节有局部发热,而黄汗则为“两胫自冷”。

    〔2〕食已汗出……必生恶疮:此段论虚劳病与黄汗病的区别。黄汗以汗出(色黄)、发热为主症,而虚劳病也有盗汗低热之症,但虚劳病皮肤干枯犹如鳞甲错出,而黄汗“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”。即本篇[01]条“久不愈,必致痈脓”。“暮”字下,徐本、《脉经》有“卧”字。劳气,徐本作“荣气”。

    〔3〕桂枝加黄芪汤:本方有调和营卫、通阳行湿的功效。本方与芪芍桂酒汤虽都主治黄汗,但有区别。后者以黄芪为君,重在益气;而本方则以桂枝为主,重在解表,行湿通阳。

    〔4〕本条论述黄汗病的证治及其与历节、劳气的区别。

    〔5〕三两:徐本作“二两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黄汗病(虽有骨节疼痛)但两腿局部是冷的,如果(疼痛处)发热,这是历节病。若饭后出汗,还经常夜卧时盗汗,汗出后依然身有热,日久会出现皮肤干枯粗糙,犹如鳞甲错出,这是虚劳病。黄汗病发热,日久不退,皮肤会有恶疮、痈脓(这与虚劳病不同)。黄汗还有身肿而沉重,出汗后稍有减轻,日久不愈,出现肌肉掣痛,胸中窒痛。汗出只是上半身,下半身无汗,腰髋部缓痛,犹如有物阻在皮肤中。症状严重时全身疼痛,不能进食,烦躁,小便不利,这些都是黄汗病的症状。当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。

    桂枝加黄芪汤方:

    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

    以上六味药,用八升水同煮,煮到三升。温服一升,过一会儿吃一升多热粥,以帮助药力,温服是为了促使微微出汗。如果不出汗,再服。

    [30]师曰: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迟,微则为气,迟则为寒〔1〕。寒气不足,则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,则荣卫不利。荣卫不利,则腹满胁鸣相逐。气转膀胱,荣卫俱劳。阳气不通即身冷,阴气不通即骨疼。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痺不仁〔2〕。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。实则失气,虚则遗尿〔3〕,名曰气分。〔4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寸口脉迟而涩……迟则为寒:此论气分病(即阳气不行引起的水气病)的病机。脉迟为寒气,脉涩为气血不足。气血俱虚,寒气内客为气分病的病因。

    〔2〕寒气不足……则痹不仁:此论气分病的证候。寒气不足,即阳气不足导致手足逆冷。荣卫不通引起腹满肠鸣相继出现。胁,俞本作“肠”,当是。气转膀胱,指邪气侵入膀胱影响气化功能。转,入也。荣卫俱劳,即荣卫俱病。劳,病也。阳气不通,即身冷;阴气不通,即骨疼,互为阴阳不通,出现身冷骨疼。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,互见阴阳阻断不通,出现恶寒、麻木不仁的症状。前,《说文解字》:“齐断也。”是阻断不通的意思。“名曰气分”当在“痹不仁”之下。阳气,俞本作“阳”;阴气,俞本作“气”。

    〔3〕阴阳相得……虚则遗尿:此论气分病的治疗原则。治疗气分病就是使阴阳协调,这样气机才能畅通流行。一旦大气运转,则水气就会消散。大气,即积于胸中的宗气,有推动肺脏呼吸、促进血液运行的功能。实则失气,是邪从大便而泄;虚则遗尿,是邪从小便而出。

    〔4〕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和证治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老师说:寸口脉迟而涩,迟为寒气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迟,微为气不足,迟为寒气。阳气不足,营卫不通,则手足逆冷,腹满肠鸣相继出现。邪气入侵膀胱,影响气化功能,营卫皆病。阴阳不通出现身冷骨疼,进而可见恶寒、麻木不仁。治疗就要使阴阳协调平衡,气机才能通行畅达,大气运转则水气就会消散,使实邪从大便而泄,虚邪(水邪)从小便而出,这就是气分(引起的水气)病。

    [31]气分,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〔1〕,水饮所作〔2〕,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〔3〕主之。〔4〕

   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〔5〕:

    桂枝三两〔6〕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〔7〕 附子一枚,炮

    右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。分温三服。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,即愈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:心下坚,即心中坚硬;大如盘,取义在大;边如旋杯,取义在圆。旋杯,又称“复杯”,在此形容心下坚而中高边低之状。

    〔2〕水饮所作:表明水饮结聚不散所引起。作,起也。

    〔3〕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:本方有温阳利水的功效。方中桂枝汤去芍药能振奋卫阳,麻辛附子汤能温发里阳,促使阳气运行周身,水气就能消散。《金匮要略本义》:本方“即转大气之方也”。

    〔4〕本条论述气分所致水饮病的证治。

    〔5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:赵本作“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”。

    〔6〕三两:底本缺,据俞本、徐本、赵本加。

    〔7〕各二两:俞本作“各三两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气分所致的水饮病,(除上述所列证候外)其体征是心中坚硬如大盘样,边圆如杯,这是水饮结聚所引起的,当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疗。

   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:

    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,炮

    以上七味药,用七升水,先煮麻黄,去掉上面泡沫,放入其余药,煮到二升。分三次温服。服后当有出汗,如感到虫行皮肤中,病即痊愈。

    [32]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〔1〕,水饮所作,枳术汤〔2〕主之。〔3〕

    枳术汤方:

    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

    右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。分温三服。腹中软即当散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边如旋盘:“旋盘”与上条“旋杯”不同在于盘大杯小,盘浅杯深,皆因水饮结聚所起。上条气虚致水,本条气实致水。

    〔2〕枳术汤:本方有行气散结、健脾利水的作用。服后腹中软是心下由坚转软,是水饮消散的征象。《脉经》作“枳实术汤”。

    〔3〕本条再论气分所致的水饮病的证治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气分所致的水饮病)其体征是心中坚硬,如盘之大,边如圆盘那样圆,这是水饮结聚所引起,当用枳术汤治疗。

    枳术汤方:

    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

    以上两味药,用五升水同煮,煮到三升。分三次温服,服后心中坚转软,是水气消散的征象。

    附方

    《外台》防己黄芪汤,治风水,脉浮为在表,其人或头汗出,表无他病〔1〕。病者但下重〔2〕,从腰以上为和,腰以下当肿及阴〔3〕,难以屈伸。〔4〕方见风湿中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表无他病:表明无发热、恶寒等表证。

    〔2〕但下重:指出仅仅是下半身浮肿而沉重。

    〔3〕肿及阴:表明连及前阴也水肿。

    〔4〕本条论述风水表虚证的治方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外台秘要》防己黄芪汤,可治风水病(表虚证),脉浮,水气在表,有的病人可有头部出汗,但无(发热等)表证。病人仅是腰以下浮肿而沉重,难以屈伸。甚至前阴也有水肿,但上半身不肿。本方参见《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》[22]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