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!

nbsp;  [09]百合病见于阴者,以阳法救之〔1〕;见于阳者,以阴法救之〔2〕。见阳攻阴,复发其汗,此为逆〔3〕;见阴攻阳,乃复下之,此亦为逆〔4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见于阴者,以阳法救之:指百合病若见寒证,当以温阳法治疗。但百合病本是热病后,余邪未尽,阴虚内热的病证,当无寒证可见。故此段是客词。

    〔2〕见于阳者,以阴法救之:指百合病见热证,当以养阴法治疗。此段是本条的主词。《金匮译释》:“百合病是邪少虚多证候,只宜予平剂调补,以养正气。因为养正即所以逐邪。所谓阴法,当指百合地黄汤一类方剂。”

    〔3〕见阳攻阴……此为逆:若见表证而反治里证,然后再用发汗法治表证,这是错误的治法。

    〔4〕见阴攻阳……此亦为逆:若见里证而治表证,再用攻下法治里,这也是错误的治法。“逆”下《脉经》有“其病难治”四字。本条论述百合病总的治则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凡百合病出现寒证,要用温阳法治疗;若出现热证要用养阴法治疗(这是常用的正确的治法)。如果出现表证而治里证,再用发汗法治表证,这是错误的治法;或者出现里证而治表证,再用攻下法治里证,这也是错误的治法。

    [10]狐惑〔1〕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〔2〕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〔3〕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。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〔4〕。蚀于上部〔5〕则声喝〔6〕一作嗄〔7〕。甘草泻心汤〔8〕主之〔9〕。

    甘草泻心汤方:

    甘草四两 黄芩〔10〕 人参 干姜〔11〕各三两 黄连〔12〕一两 大枣十二枚〔13〕 半夏〔14〕半升〔15〕

    右七味,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〔16〕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狐惑:中医病名。由湿热熏蒸引起的,以咽喉、前后阴溃烂及眼部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。因全身多起溃烂,使人狐疑惑乱,故名。本病即后人称之为“白塞氏综合征”,今名为“眼、口、生殖器三联综合征”。

    〔2〕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:状如伤寒,指狐惑病的全身症状类似伤寒。从“默默欲眠”,可知是状如伤寒少阴病之“但欲寐”,而不是伤寒太阳病之发热、恶寒等表证。(参见《伤寒论》289条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”。)状,《脉经》作“其气”。

    〔3〕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:两句为互文。指出狐惑病的局部症状。可发生在咽喉部,也可发生在前后阴。蚀,腐蚀、蚀烂的意思。《金匮要略方论考证》:“按狐惑者,狐疑荧惑之谓,分狐与惑而为二疾者,妄也。”

    〔4〕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:“面目”两字,当着重在目,“面”为连及之词,无义。乍,或也。目乍赤,即本篇[13]条“目赤如鸠眼”;目乍黑,即[13]条“目四眥黑”;目乍白,即[13]条“脓已成”而见白色。这正是狐惑病眼部病变的全过程。乍黑、乍白,《脉经》作“乍白、乍黑”。

    〔5〕蚀于上部:即蚀于咽喉部。“蚀”上《脉经》有“其毒”二字。

    〔6〕声喝(yè):声音噎塞,低沉。

    〔7〕嗄(shà):声音嘶哑。

    〔8〕甘草泻心汤:方中以甘草泻火解毒为君,量大,本方有清热化湿解毒的作用。本方《脉经》作“泻心汤”。

    〔9〕本条论述狐惑病的证治。

    〔10〕黄芩: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。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

    〔11〕干姜: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干燥品。有温中散寒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12〕黄连:为毛茛科植物黄连、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。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

    〔13〕大枣十二枚:俞本、徐本下有“擘”字。

    〔14〕半夏: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。有燥湿化痰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15〕半升:赵本作“半斤”。

    〔16〕去滓再煎:俞本下有“取三升”三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狐惑这种病,症状类似伤寒(少阴病),沉默不语,整天想睡,但两眼又闭不拢,卧、起都不安。咽喉部及前后阴都出现溃烂。不想进食,不想闻到食物的气味。两眼有时发红,有时眼眶变黑,有时出现白色(积脓)。溃烂发生在咽喉部造成发音低沉,或声音嘶哑。可用甘草泻心汤治疗。

    甘草泻心汤方:

    甘草四两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剖开 半夏半升

    以上七味药,用一斗水同煮,煮到六升,去掉药渣,再煎(煎到三升)。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

    [11]蚀于下部〔1〕则咽干〔2〕。苦参汤〔3〕洗之〔4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下部:指前阴。

    〔2〕咽干:疑是“阴干”之误。若同时有咽喉部溃烂,则亦可见咽干之症。

    〔3〕苦参汤:本方为狐惑病前阴溃烂的外治法。原本缺方。《金匮玉函要略辑义》据诸注本提出:“苦参一升,以水一斗,煎取七升,去滓,熏洗,日三。”苦参,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根,有清热燥湿、杀虫止痒的功效。用苦参煎汤先熏后洗阴部,仍需内服甘草泻心汤。内外同治,效果较好。

    〔4〕洗:《脉经》作“淹洗”。本条论述狐惑病前阴溃烂的外治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狐惑病)下部(前阴)溃烂,且有咽干之症,当用苦参汤熏洗。

    [12]蚀于肛者,雄黄〔1〕熏之〔2〕。

    雄黄

    右一味为末,筒瓦二枚合之〔3〕,烧向肛熏之〔4〕。《脉经》云: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,或从下焦〔5〕蚀其肛阴,蚀上为惑,蚀下为狐。狐惑病者,猪苓散〔6〕主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雄黄: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。有毒,以火煆烧后便成三氧化二砷(即砒霜),毒性大增。雄黄多作外用,有解毒燥湿的作用。雄黄,俞本作“雄黄熏方”。

    〔2〕本条论述狐惑病后阴(肛门)溃烂的外治法。

    〔3〕筒瓦二枚合之:用二枚瓦合起来,作为烟筒。

    〔4〕烧向肛熏之:《金匮释按》:“用瓦合成筒状,燃雄黄使烟上冒,令人蹲其上熏之。”

    〔5〕下焦:在此指下腹部。

    〔6〕猪苓散:参见本书《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》篇[13]条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狐惑病蚀烂发生在肛门处,可用雄黄熏方外治。

    雄黄

    上述一味药,研成细末,用瓦二枚合成筒状,里面用雄黄烧烟熏向肛门。《脉经》说:病人有的从呼吸道向上蚀烂在咽喉部,有的从下腹部向下蚀烂在前后阴(包括肛门),蚀烂在上部的称惑,在下部称狐。患狐惑病的人,治疗可内服猪苓散。

    [13]病者脉数〔1〕,无热,微烦〔2〕,默默但欲卧,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〔3〕;七八日,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〔4〕。若能

    食者,脓已成也〔5〕。赤豆当归散〔6〕主之。〔7〕

    赤豆当归散方:

    赤小豆〔8〕三升,浸,令芽出,曝干〔9〕当归〔10〕

    右二味,杵〔11〕为散,浆水〔12〕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脉数:脉率增速,见于热证、虚证。

    〔2〕无热,微烦:无热指无恶寒发热等表证;微烦指内有微热,此为虚热。

    〔3〕目赤如鸠眼:狐惑病两眼红赤犹如斑鸠眼睛,即今之虹膜炎。鸠,鸟名。指斑鸠,其目色赤。

    〔4〕四眦(zì)黑:眼眶四周均发黑。眦,即眼眶。

    〔5〕若能食者,脓已成:能食者,泛指全身症状减轻,胃纳转佳;脓已成,指眼部出现白色的积脓。即今之前房积脓。

    〔6〕赤豆当归散:俞本、徐本作“赤小豆当归散”。本方有排脓解毒、活血祛瘀的功效。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:“用赤豆当归治者,其赤小豆能消热毒,散恶血,除烦排脓,补血脉,用之为君。当归补血生新,去陈为佐,浆水味酸,解热疗烦,入血为辅使之。”本方还可用于下血(参见《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》篇[16]条)。

    〔7〕本条论述狐惑病眼部病变的证治。

    〔8〕赤小豆:又名野赤豆。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。有利湿排脓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9〕浸,令芽出,曝干:将药物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,萌发幼芽,取出药物,放在阳光下晒干。

    〔10〕当归:原本缺剂量,俞本作“十两”,《千金要方》作“三两”。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。有活血祛瘀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11〕杵(chǔ):药物加工方法之一。用棒槌捣碎药物。

    〔12〕浆水:又名酸浆。制法是以粟米制熟,投冷水中,浸五六天,味酸,生白花,色类浆,故名。浆水有清凉解毒的作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患狐惑病的病人,按其脉象频数、但身无寒热等表证,而里有微热,经常沉默不语,只想睡觉,且有出汗。起初三四日,眼睛发红犹如斑鸠的眼睛那样,至七八天两眼眼眶四周渐渐变黑一本说变黄褐色。此时全身症状减轻,胃纳稍增,眼部则形成白色的积脓(此时目已失明),可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。

    赤小豆当归散方:

    赤小豆三升,用水浸泡至出芽,晒干 当归

    以上二味药,捣成细末,用浆水吞服一方寸匕(约2克),每日服三次。

    [14]阳毒〔1〕之为病,面赤斑斑如锦文〔2〕,咽喉痛,唾脓血〔3〕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〔4〕。升麻鳖甲汤〔5〕主之。

    阴毒〔6〕之为病,面目青〔7〕,身痛如被杖〔8〕,咽喉痛〔9〕,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〔10〕。升麻鳖甲汤去雄黄、蜀椒〔11〕主之。〔12〕

    升麻鳖甲汤方:

    升麻〔13〕二两当归一两蜀椒〔14〕炒去汗〔15〕,一两甘草二两鳖甲〔16〕手指大〔17〕一片炙雄黄半两研

    右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老小再服,取汗《肘后》〔18〕、《千金方》〔19〕:阳毒用升麻汤,无鳖甲,有桂;阴毒用甘草汤,无雄黄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阳毒:中医病名。为阴阳毒病中一种热在气分的类型。阴阳毒病是由于感受疫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。以咽痛、发斑为主症,其病势急暴,预后凶险。阳毒病在气分,以面部赤斑、咽痛、唾脓血为特征。此病后人称为烂喉丹痧。类似今之猩红热。

    〔2〕面赤斑斑如锦文:面部出现红斑,其色鲜明,类似锦上花纹。锦纹,指丝织品上的彩色花纹或条纹。文,通“纹”。“面”上《脉经》有“身重,腰背痛,烦闷不安,狂言或走,或见鬼,或吐血,下痢,其脉浮大数”。

    〔3〕唾脓血:由于热毒壅盛、咽喉红肿、溃烂而吐脓血。

    〔4〕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:并非定数。提示阴阳毒病预后凶险,一定要及早医治。“不可治”下《脉经》有“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,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阴毒”。

    〔5〕升麻鳖甲汤:本方有清热解毒、滋阴散瘀的作用。后人认为本方可用于治疗烂喉丹痧,即今称之为猩红热。《吴医汇讲·烂喉丹痧论》:“近来丹痧一症,患者甚多,患而死者,亦复不少。世人因方书未及,治亦无从措手,或云辛散,或云凉解,或云苦寒泄热,俱师心自用,各守专门,未尝探其本源。按仲师《金匮》书‘阳毒之为病,面赤斑斑如锦纹……升麻鳖甲汤主之’之文,细译其义,实与此症相类,何会心者之绝少耶……今如迂此丹痧一证,当于经义详之,毋谓古人之未及也,不揣愚陋,用敢质之同人。”

    〔6〕阴毒:中医病名。为阴阳毒病中一种热在血分的类型。以面色青、身痛、咽喉痛为主症,十分凶险。

    〔7〕面目青:“面目”两字当着重在面,“目”为连及之词。面青是指面部斑疹色青而暗。此因热毒侵入血脉、血分瘀滞所致。《脉经》作“身重背强,腰中绞痛,咽喉不利,毒气攻心,心下坚强,短气不得息。呃逆,唇青面黑”。

    〔8〕身痛如被杖:表明遍身疼痛,犹如被棍棒打伤。《脉经》作“四肢厥冷,其脉沉细紧数,身如被打”。

    〔9〕咽喉痛:也指热毒壅盛引起咽喉红肿疼痛,溃烂,吐脓血。

    〔10〕治:《脉经》下有“或伤寒初期一二日便结成阴毒,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,变成阳毒”。

    〔11〕升麻鳖甲汤去雄黄、蜀椒:由于阴毒热入血分,瘀热在里,无须蜀椒、雄黄辛散之品,故去之。

    〔12〕此两条论述阴阳毒病的证治及预后。

    〔13〕升麻:为毛茛科植物升麻、大三叶升麻、兴安升麻的根茎。有清热解毒、升阳举陷、发表透疹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14〕蜀椒:即川椒,四川所产花椒最良,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。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。

    〔15〕炒去汗: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翻炒,达到去油的目的。

    〔16〕鳖甲: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。有滋阴潜阳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

    〔17〕手指大:《外台秘要》作“手大”,当是。

    〔18〕《肘后》:中医书名,即《肘后备急方》,晋葛洪撰。

    〔19〕《千金方》:中医书名,即《千金要方》,全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唐孙思邈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阴阳毒病有两种类型)阳毒这种病,面部出现红的斑疹犹如丝织品上的彩色花纹。咽喉红肿疼痛,溃烂吐脓血(这种病一定要及早治疗)。也许五天内尚可治愈,到了七天就无法治愈了。治疗可用升麻鳖甲汤。

    阴毒这种病,其面部斑疹色青而暗,且周身疼痛像被棍棒打伤那样,咽喉也红肿疼痛(溃烂吐脓血预后十分凶险,一定要及早医治)。病程在五天内,尚可治愈,到了七天就治不好了。治疗宜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、蜀椒。

    升麻鳖甲汤方:

    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油,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掌大一片 雄黄半两研碎

    以上六味药,用四升水同煮,煮到一升。一次服完。若是老人或小儿分两次服,药后有出汗。《肘后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:阳毒用升麻汤,无鳖甲,有桂枝;阴毒用甘草汤,无雄黄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