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无能子译注最新章节!

法言状的根本原则,就能在无形之中得到把握了。

    析惑第三

    【题解】

    本篇涉及的是有关人的精神与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。作者认为在性与命、神与气两者关系之中,性、神无疑是第一性的东西,它存在于虚无,而化生形体于自然之中。性、神即精神是永生不灭的,而形体则在生成之时便走向死亡。这是对“神不灭论”的延续,当然具有不合理因素。然而作者不是一概将形体置之视野之外,而是提出“形骸者,性命之器也”的观点,就像火不借木柴不能发出火光一样,精神也无法独立而自我显现作用。于是他得出了犹如“埙箎之相感”一般,精神与形体两者之间存在着“形骸非性命不立,性命假形骸以显”的相辅相成关系。这样的说法有着对精神形体关系辩证认识的一面。

    作者在此前提下,想要批驳的是世人对生命的过分看重,以及由此引出的贪婪欲念,这是对包括道教众人在内的执念于养生、追求长生不老神话的否定,具有着恬淡安宁的人生态度,与老子的思想有接近之处。从这层意义上,可以说确实有着解惑的效果。

    另外,本章对形、神两者关系分析用的是性命、神气这样两组概念,神气概念在道家学说中较为常见,而性命之说则相对少许多。较早涉及“性命”概念的当推战国时期的孟子,《孟子·尽心下》中把“口之于味也,目之于色也,耳之于声也,鼻之于臭也,四肢之于安佚也”归之于“命”,而将“圣人之于天道”这类的东西归之于性。也就是将通过形体器官获得的认识称为“命”,而将理性认识的来源归向了“性”。这样的认识其实在后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,而无能子却以此作为论述的出发点,显然是与他对孟子这一思想的理解与体悟有关。这体现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观点的熟悉与积极吸纳,具有认识上的合理性。

    夫性者神也,命者气也,相须于虚无,相生于自然,犹乎埙箎之相感也①,阴阳之相和也。形骸者,性命之器也。犹乎火之在薪,薪非火不焚,火非薪不光。形骸非性命不立,性命假形骸以显,则性命自然冲而生者也②,形骸自然滞而死者也③。自然生者,虽寂而常生;自然死者,虽摇而常死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埙箎(xūn chí)之相感:埙、箎皆古代乐器,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。亦有“埙箎相和”的说法。

    ②冲:空虚,无形无相。

    ③滞:充实,沉重。

    ④摇:活动,行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被称为“性”的是指人的精神,而“命”的概念则与“气”有关,这两者相互作用于虚无之中,又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,这就像埙、箎两种乐器的相互应和,像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一样。人的形体,是性、命存在的容器。这就像火与木柴的关系,木柴要有火来燃烧,而火没有木柴也不能发出火光。人的形体要靠性、命的支撑而活着,而性、命也要依仗形体来显现作用。性、命是自然而然地活动而富有生命力的,形体则自然而然地处于沉重而暗淡无光的状态。自然而然地生存者,虽然无声无息却永恒存在;自然而然要走向死亡的形体,虽然也会奔走活动却常有死亡的威胁。

    今人莫不好生恶死,而不知自然生死之理,睹乎不摇而偃者则忧之①。役其自然生者②,务存其自然死者③,存之愈切,生之愈疏。是故沉羽而浮石者也④,何惑之甚欤!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偃:倒在地上。

    ②役:役使。

    ③务:竭力。

    ④沉羽而浮石:把羽毛沉下水,让石头浮出水面。比喻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现在的人都贪图生存而厌恶死亡,不懂得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,见到失去生命的死者便伤心难过。他们想要通过役使自然永生的精神,努力保留自然走向死亡的形体,其实这种保留之心越为迫切,就离生存之道越远。这就像想把羽毛沉入水底而让石头浮上水面一样的荒谬,真是太过糊涂了呀!

    无忧第四

    【题解】

    本章与前两章在内容上有所衔接,在明确了形骸的不可靠、精神的不死之后,当然会对生死问题有了豁达的看法。所以作者针对世人在生死问题上的迷惑做出劝解,提出所谓的死,不过是看到了形体的不能活动并倒卧在地的状态,其实形体的生死取决于精神的贯通,若人的器官无法发挥出认识功能,呈现“虚而灵”的状态,就是死亡了。所以死亡衡量标准在于精神与形体的结合,而不在于形体本身活动能力的丧失。这里有过分夸大精神作用的一面,但是作者的出发点在于想打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,从而获得一种“至和”即极其和乐而安宁的人生态度,还是有可取之处的。

    夫人大恶者死也,形骸不摇而偃者也。夫形骸血肉耳目不能虚而灵①,则非生之具也②。故不待不摇而偃则曰死,方摇而趋本死矣③。所以摇而趋者,凭于本不死者耳,非能自摇而趋者。形骸本死,则非今死,非今死,无死矣。死者,人之大恶也。无死可恶,则形骸之外,何足汩吾之至和哉④?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虚而灵:指具有精神的作用。虚,空,无形。灵,聪明,具有思维活动的能力。

    ②生之具:有生命的物体。

    ③趋:奔走。

    ④汩:乱,扰乱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人类最为厌恶的事情是死亡,它是指形体不能活动而倒伏在地者。其实人的躯体、血肉、耳目离开了“虚而灵”的精神属性,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条件。所以它不是等到了不能活动倒伏在地时死亡的,在尚能活动奔走的同时就已经在走向死亡了。所以人能够活动奔走,凭借的是永生的精神,而不是能活动奔走的躯体。人的形体原本就没有生命力,而不是在停止活动时才算死亡,既然如此就无所谓死亡呀。死亡,是人类最为厌恶的事情。明白了没有死亡可厌恶,那么在形体之外,又有什么能扰乱我和谐安宁的心理状态呢?

    质妄第五

    【题解】

    在分析了人生至为重大的生死问题之后,本章接着又分析了“富贵”“美名”及牵扯人们情感最多的“亲情”问题。一般人们会从它们对社会的危害谈起,说明去除其影响的重要性,而无能子则以前几章中分析的万物皆空虚不实为依据,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论述。

    他提出对于“富贵”的迷恋,无非与贪求“足物”的心理有关。其实人所贪求的种种物品,原本由人所创造;而其后人类反又追求这些物,以拥有这些物为满足,真是把主次、虚实的事实颠倒了过来。

    至于“美名”,也不过是圣人用来拘束人之愚者的名目,只与人的形质有关。人的形质不过是一副装着血肉的臭皮囊,而与之相匹配的“美名”当然会随着它的聚毁而显隐。这种虚幻不实、与自然正性无关的“美名”,当然无须耗费人的精力去力争。这样的分析,将立论置于人的本质属性与形体、万物关系基础上,无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。

    本章中论及亲情,也有其独到的方面。作者指出,从人类同为自然之物的角度看,无所谓有血缘关系一说;就像人的形体虽有耳目口鼻、四肢腹背等形表区别,但因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,所以这种名称上的区别或结合都只是暂时的、具有不确定性的。同样道理,所谓的亲情只是对某种程序上的排列组合的强名,而不具有必然性,所以也没有信守的必要性。这也是从自然界大统一的角度,分析出的亲情不合理,与前文中的论述一样,是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的。

    作者最后以《庄子·大宗师》中“相喣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”的话作为总结,要求人们做到“相忘于自然”,进入“各适”即各得其所的状态。这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表现,确实与庄子的精神境界相一致,值得赞赏!

    天下人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,富贵与美名尔。所谓富贵者,足于物尔。夫富贵之亢极者,大则帝王,小则公侯而已。岂不以被衮冕、处宫阙、建羽葆警跸①,故谓之帝王耶?岂不以戴簪缨、喧车马、仗旌旃钺②,故谓之公侯耶?不饰之以衮冕宫阙羽葆警跸、簪缨车马钺,又何有乎帝王公侯哉!夫衮冕羽葆、簪缨钺、旌旃车马,皆物也。物足则富贵,富贵则帝王公侯。故曰富贵者足物尔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被:穿戴。衮(gǔn):古代帝王、三公所穿的礼服。冕:贵族官员所戴的礼帽。此特指帝王的礼帽。宫阙:宫殿。阙,皇宫正殿前面两边的楼台。羽葆:仪仗名。用鸟羽装饰成伞盖的样子。警跸(bì):古代帝王出入时,于所经路途侍卫警戒,清道止行。

    ②簪缨:古代官吏的帽饰。仗:仪仗。旌旃(zhān):泛指旗帜。旌,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子。旃,赤色曲柄的旗。钺(fū yuè):斫刀和大斧。腰斩、砍头的刑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普天下的人所共同追求而无休止的,是富贵与美名罢了。所谓的富贵,不过是物质上的富足罢了。富贵中的顶极者,大的算是帝王,小的便是公侯罢了。难道不是因为穿戴有衮衣冠冕、住在宫殿、出行有华盖仪仗簇拥、沿途有侍卫警戒开道,被称之为帝王吗?难道不是因为头戴簪缨官帽、出门坐着车马、带着旌旗钺等仪仗队伍,才被称之为公侯吗?如果没有衮冕、宫阙、华盖、侍卫、簪缨官帽、车马、仪仗队,好像就显不出帝王公侯的地位了!衮冕、华盖、官服、仪仗、旌旗、车马,都是物质的东西。财物足够就是富贵,富贵了就是帝王公侯。所以可以说富贵者不过就是财物的富足罢了。

    夫物者,人之所能为者也。自为之反为不为者感之①,乃以足物者为富贵,无物者为贫贱。于是乐富贵,耻贫贱;不得其乐者,无所不至。自古及今,醒而不悟。壮哉物之力也!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感:受,身有所受。指享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其实财物是百姓所创造的。自己创造了财富,反倒为不生产财富者所享受,以致把不劳而获得财物者视为富贵,把被剥夺了财富者视为贫贱。由此而形成因富贵而快乐、因贫贱而羞耻,没有得到此种快乐者则什么事都敢做的社会风气。从古到今,人们貌似清醒却不明白这个道理。可见物质的力量实在是强大呀!

    夫所谓美名者,岂不以居家孝、事上忠、朋友信、临财廉、充乎才、足乎艺之类耶?此皆所谓圣人者尚之,以拘愚人也。夫何以被之美名者,人之形质尔。无形质,廓乎太空,故非毁誉所能加也。形质者,囊乎血舆乎滓者也①,朝合而暮坏,何有于美名哉?今人莫不失自然正性而趋之,以至于诈伪激者②,何也?所谓圣人者误之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囊乎血舆乎滓:指装满了血和各种渣子的皮囊。囊,口袋。舆,车子。

    ②激:动,指动用,使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被称之为美名者,无非是在家里孝顺父母、在朝廷忠于君王、与朋友交往讲诚信、不贪财物、富有才能技艺之类的行为吧?这些都是所谓圣人倡导出来、用来约束愚人的标准。其实承载美名的是什么呢,只是人的形质而已。人忘掉了形体,游心于辽阔的太空,那外界的诋毁或荣誉都起不了作用。至于形质,不过是装满着血和渣滓的皮囊罢了,早上聚合晚间或已毁坏,与美名有什么关系?为什么现在的人会失却自然天性而去追求美名,甚至不惜使用诈伪的手段呢?都是受到所谓圣人误导的结果呀。

    古今之人,谓其所亲者血属①,于是情有所专焉。聚则相欢,离则相思,病则相忧,死则相哭。夫天下之人,与我所亲:手足腹背,耳目口鼻,头颈眉发,一也。何以分别乎彼我哉?所以彼我者,必名字尔②。所以疏于天下之人者,不相熟尔;所以亲于所亲者,相熟尔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血属:有血缘关系的亲属。

    ②名字:名称。如父母、兄弟、朋友等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自古至今的人,都认为自己所亲近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,这样情感便有了归属。亲人们聚在一起就很高兴,分离后就相互思念,有人病了其他人便为他担忧,死了为之哭泣难过。其实天下的人与我的亲属之间,就像人身上的手足腹背、耳目口鼻、头颈眉发一样,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,有什么必要区分彼我的不同呢?能区分出彼我的,只有名字的不同。之所以会疏远于天下人,只是因为不相熟悉;而与亲属亲近,只是因为相互熟悉罢了。

    嗟乎!手足腹背,耳目口鼻,头颈眉发,俾乎人人离析之①,各求其谓之身体者,且无所得,谁谓所亲耶?谁谓天下之人耶?取于名字强为者也。若以名所亲之名,名天下之人,则天下之人皆所亲矣;若以熟所亲之熟,熟天下之人,则天下之人皆所亲矣,胡谓情所专耶?夫无所孝慈者,孝慈天下;有所孝慈者,孝慈一家。一家之孝慈未弊,则以情相苦,而孝慈反为累矣。弊则伪,伪则父子兄弟将有嫌怨者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俾: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哎呀!手足腹背、耳目口鼻、头颈眉发,如果人们将其相割离后,再去求所谓的身体的,一定无从获得,谁能分辨得出哪些是亲近者?哪些算是天下之路人呢?可见不过是取个名字强加区别而已。如果用称呼亲属的名词去称呼天下之人,那么天下之人都是我的亲人了;如果用对亲人的熟悉去熟悉天下人,那么天下之人都可成为我的亲人,哪有什么情有所专一说?所以忘掉了孝慈对象的,可以孝慈于整个天下之人;而有特定孝慈对象的,只能孝慈于一家人。没有消除对一家人的孝慈,便会受到情感的困扰,使孝慈反而成为拖累。如果消退了对家人的孝慈之情又会造成相互间的虚伪欺瞒,那么父子、兄弟之间将有嫌怨产生。

    庄子曰:鱼相处于陆,相喣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①。至哉是言也!夫鱼相忘于江湖,人相忘于自然,各适矣。故情有所专者,明者不为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“相喣”二句:语出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相喣以沫,用口水相互涂抹。喣,吐气。沫,口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庄子说:被困在陆地的鱼之间,即使相互爱惜涂以口水湿润,也不如能在江湖中自由自在而相互忘记来得快乐。真是说得很到位呀!鱼在江河湖海中相互忘却,人顺应着自然天性而相互淡忘,都是各得其所的事情。所以情有所专的事,是明智者不去做的。

    第六(阙)

    真修第七

    【题解】

    本章在前几章批评各种人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之后,正面提出了如何进行精神修养的问题。作为上卷的最后一章,体现了与前几章首尾呼应、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特点。

    与上几章通篇说理的风格不同,本章对“真修”即真实本性修养的阐述,通过实物举例来进行。这四类实物分别为:镜子、水、水火风云及鸟鱼。其中水的举例,基于老子思想的阐述,要说明的是回复到自然本性,要做的就是如水般地“含神体虚、专气致柔”,道家的立场非常鲜明。

    关于水火风云的比喻,显然出自《易·乾》卦,其文曰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……各从其类也。”原文即谓诚如水往低湿处流,火往干燥处烧,云跟随龙,风跟随虎一样,万物遵循着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。不过与《周易》认为万物之感应是圣人的作为不同,无能子将感应的原因归之于精神招来的元气,它当通过人自身对道的体悟而获得,体现从自儒家典籍出发,又回归于道家立场的倾向性。

    关于镜子之无心应物,鸟、鱼的应机自至等比喻,或更多地出自无能子自身的体悟。这些举例,使其得出的“偕天壤以无疆,沦颢炁而不疲”、使心灵“至和而灵通”的修养要求,显得自然而合理,衬托出作者在论证问题时的实力。

    一

    夫衡镜①,物也,成于人者也。人自成之,而反求轻重于衡、妍丑于镜者②,何也?衡无心而平,镜无心而明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衡:秤杆,泛指秤。

    ②妍(yán):美丽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秤和镜子这些物品,是人类制造出来的。人自己造出来后,反倒从秤上求取物体的轻重,从镜子那里反观自身的美丑,为什么呢?因为秤公平而不存在主观偏见,镜子明亮也没有主观的成见。

    夫无心之物,且平且明,则夫民之有心者,研之以无①,澄之以虚,涵澈希夷②,不知所如。吾见其偕天壤以无疆,沦颢炁而不疲③,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研:磨,碾。引申为修养。

    ②涵:沉浸,涵泳。澈:穿透。希夷:虚寂玄妙的境界。无声谓“希”,无形谓“夷”。

    ③沦:进入,渗入。颢:洁白的样子。炁:气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不带主观意愿的物品能具有公平明亮的属性,那么带有主观性的民众,若能体悟“无为”的宗旨,就能以虚静境界澄净心灵,涵泳于希夷自然之中,没有念虑。我能想见他能达到的与天地共存于无限,沉溺于元气而不衰的状态,整个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。

    二

    夫水之性,壅之则澄①,决之则流,升之云则雨,沉之土则润;为江海而不务其大②,在坎穴而不耻其小,分百川而不疲,利万物而不辞,至柔者也。故老聃曰:柔弱胜刚强③。则含神体虚,专气致柔者④,得乎自然之元者也⑤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壅:堵塞。

    ②务:追求。

    ③柔弱胜刚强:语出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六章。

    ④“含神”二句:语出《道德经》第十章。专,通“抟”,结聚。

    ⑤元:首要,重要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水的本性,在于被堵塞了就会静止下来变得澄清,被疏通了就会流动,蒸发后上升于天变成云朵、雨水,沉下去渗透到土壤则会润泽大地;汇聚成江海并不是追求浩大的结果,委身于沟坎洞穴也不因为渺小而有羞耻的感觉,分流于千百条河川而不感觉疲惫,利养于万物而决不推脱,达到了最为柔弱的境界。所以老聃说:“柔弱者能够克胜刚强。”水的含蕴神妙体现虚静、结聚元气柔弱至极的特性,都是得到自然本元的结果。

    三

    夫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①,自然感应之理也。故神之召气,气之从神,犹此也。知自然之相应,专玄牝之归根②,则几乎悬解矣③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“水流湿”几句:语见《易·乾·文言》。

    ②专:通“抟”,结聚。玄牝:玄妙的母体。

    ③悬解:解救于困境。语出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,古者谓是帝之县解。”县,同“悬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水向潮湿的地方流动,火向干燥的地方燃烧,云跟从着龙的踪迹,风与虎的行动相随,这是自然界中感应的道理。所以精神能召来元气,元气与精神相随,道理也是一样的。知道自然界相互感应的道理,专注于归顺于玄妙的母体,那么就几乎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了。

    四

    夫鸟飞于空,鱼游于渊,非术也①,自然而然也。故为鸟为鱼者,亦不自知能飞能游。苟知之,立心以为之②,则必堕必溺矣。亦犹人之足驰手捉、耳听目视,不待习而能之也。当其驰捉听视之际,应机自至③,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者。苟须思之而后可施之,则疲矣。是以任自然者久,得其常者济④。夫浩然而虚者⑤,心之自然也。今人手足耳目,则任其自然而驰捉听视焉。至于心,则不任其自然而挠焉⑥,欲其至和而灵通也难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术:办法,技能。

    ②立心:有心,有意。

    ③机:时机。

    ④济:成功。

    ⑤浩然:广大宽阔的样子。

    ⑥挠:搅动,扰乱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鸟能够在天空中飞翔,鱼能够潜游于深渊,不是通过掌握某种技能而实现的,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。所以作为鸟、鱼,并不清楚自己能飞能游的原因。一旦它们知道了其中的原因,并据此有意识地为之,那就一定会遭遇鸟在飞行中堕落、鱼在游水中溺亡的恶果。这也就像人的脚能行走、手能握取、耳朵能听闻、眼睛能视物一样,是一种不待练习就能发挥作用的本能。它们行走、握取、听闻、视物等功能的发挥,是出现外界状况时的本能应对,不需要等待思考之后来付诸行动。如果要等思虑后再加以实施,那就做不成了。所以依凭自然本性的行动能够长久维持,把握了恒常大道的才能够获得成功。浩瀚而虚静,是心灵的自然状态。现在的人任凭着手足、耳目的自然发挥行走、捕捉、听闻、视物等作用,却不能容忍心灵去自然地遐想。这样的话,要想获得人的极致平和、心思灵通状态就十分困难了。

    第八(阙)

    第九(阙)

    第十(阙)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