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逐浪中文网 www.zwzl.net,最快更新长沙方歌括最新章节!

    柴胡桂枝汤

    治伤寒六七日。发热微恶寒。肢节烦疼。微呕。心下支结。外证未去者。此汤主之。又发汗多。亡阳谵语。不可下。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。后自愈。

    柴胡(四两) 黄芩(一两半) 人参(一两半) 半夏(二合半) 甘草(一两) 桂枝上九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温服。

    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。桂枝汤入复方全。(生姜、大枣、甘草二方俱有。只取桂枝汤之半蔚按。小柴胡汤解见本方。此言伤寒六七日。一经已周。又当太阳主气之期。其气不能从胸以转出。

    柴胡桂枝干姜汤

    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。胸胁满微结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呕。但头汗出。往来寒热。心烦者。此为未解也。此汤主之。

    柴胡(半斤) 桂枝(三两) 干姜(二两) 黄芩(三两) 牡蛎(二两) 甘草(二两上七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渣再煎。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微烦。

    复歌曰 八柴二草蛎干姜。芩桂宜三括四尝。不呕渴烦头汗出。少阳枢病要精详。

    张令韶曰。伤寒五六日。厥阴主气之期也。厥阴之上。中见少阳。已发汗而复下之。则逆其故渴。无枢转外出之机。故不呕。但头汗出者。太阳之津液不能旁达惟上蒸于头也。少气欲枢转而不能。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。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。故心烦。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之气。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。故曰此为未解也。用柴胡、桂枝、黄芩。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之气。

    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。蒌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烦渴。汗下后中气虚矣。故用干姜、

    半夏泻心汤

    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。柴胡证具。而以他药下之。柴胡证仍在者。复与此虽以下之。不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。此为结胸也。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。此为痞。柴胡不中与之。宜此汤。

    半夏(半升 洗。) 黄芩(三两) 干姜(三两) 甘草(三两) 人参(三两) 黄连(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渣再煎。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    歌曰 三两姜参炙草芩。一连痞证呕多寻。半升半夏枣十二。去滓重煎守古箴。

    蔚按。师于此证。开口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俱在者。五六日乃厥阴主气之期。

    厥结胸。但满而不痛者为痞。痞者否也。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。芩、连大苦以降天气。姜、枣、人参辛甘以升地气。所以转否而为泰也。君以半夏者。因此证起于呕。取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。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。以生姜易干姜是也。古人治病。不离其宗如此。

    附结胸脏结痞证辨

    结胸为阳邪。脏结与痞为阴邪。但脏结结于下。痞结结于上也。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化

    十枣汤

    治太阳中风。下利呕逆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其人 汗出。发作有时。头痛。心下满引胁下痛。干呕短气。汗出不恶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。此方主之。

    芫花(熬。)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。各别捣为散。以水一升半。先煮大枣肥者十枚。取八合。去渣。内药末。

    强人服一钱匕。羸者服半钱匕。温服之。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。明目更服。加半钱匕。

    得快下利后。糜粥自养。

    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。妙将十枣煮汤行。中风表证全除尽。里气未和此法程。

    蔚按。太阳为天。天连于水。太阳中风。风动水气。水气氵?于上则呕逆。水气氵?于下则下利。水气聚于心下。则为痞且硬满引胁而痛也。其人 汗出。头痛。干呕短气。汗出等证。宜辨。若恶寒为表未解。不可攻之。若不恶寒为表解而里未和。宜用此汤。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。直决水邪。大伤元气。柯韵伯谓参、术所不能君。甘草又与之相反。故选十枣以君之。一以顾其脾胃。一以缓其峻毒。得快利后糜粥自养。一以使谷气内充。一以使邪不复作。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。尽美又尽善也。

    大黄黄连泻心汤

    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脉关上浮紧者。此方主之。若未解也。宜先解表。然后攻痞。

    大黄(二两) 黄连(一两)

    上二味。以麻沸汤二升渍之。须臾绞去滓。分温再服。

    歌曰 痞证分歧辨向趋。关浮心痞按之濡。大黄二两黄连一。麻沸汤调病缓驱。

    蔚按。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。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。脉浮在关以上。其势甚高。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。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。方用大黄、黄连大苦大寒以降之。火降而水自升。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。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。仅得其无形之气。不重其有形之味。使气味俱薄。能降而即能升。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。

    附子泻心汤

    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。此汤主之。

    大黄(二两) 黄芩(一两) 黄连(一两) 附子(一枚 炮去皮。破。别煮取汁。)

    上四味。切三味。以麻沸汤二升渍之。须臾绞去滓。内附子汁。分温再服。(愚按。麻沸汤渍者。微取气不取其味也。)

    歌曰 一枚附子泻心汤。一两连芩二大黄。汗出恶寒心下痞。专煎轻渍要参详。

    蔚按。心下痞。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。复恶寒者。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。汗出者。

    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。治伤寒以阳气为主。此际岂敢轻用苦寒。然其痞不解。

    不得不取大黄、黄连、黄芩之大苦大寒。以解少阴之本热。又恐亡阳在即。急取附子之大温。

    以温太阳之标阳。并行不悖。分建奇功如此。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。欲其熟而性重。三黄荡积开痞。欲其生而性轻也。

    生姜泻心汤

    治伤寒汗出解之后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干噫食臭。胁下有水气。腹中雷鸣此汤主之。

    生姜(四两) 甘草(三两) 人参(三两) 干姜(一两) 黄芩(三两) 半夏(半升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再煎。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    歌曰 汗余痞证四生姜。(太阳寒水之邪伤于肌肤之表者从汗而解。入于躯壳之里者不从汗次男元犀按。太阳为寒水之经。寒水之气伤于外者。可从汗而解之。寒水之气入于里者。

    不心法统共之证。陈平伯云。君生姜之辛温善散者宣泄水气。复以干姜、参、草之甘温守中者培养中州。然后以芩、连之苦寒者涤热泄痞。名曰生姜泻心。赖以泻心下之痞。而兼擅补中散水之长也。倘无水气。必不用半夏、生姜之辛散。不涉中虚。亦无取干姜、参、草之补中。

    要知仲景泻心汤有五。然除大黄黄连泻心汤正治之外。皆随证加减之方也。

    甘草泻心汤

    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数十行。谷不化。腹中雷鸣。心下痞硬而满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。谓病不尽。复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。但以胃中虚。客气上逆。

    故使硬也。此方主之。

    甘草(四两) 黄芩(三两) 干姜(三两) 半夏(半升) 黄连(一两) 大枣(十二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再煎。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    歌曰 下余痞作腹雷鸣。甘四姜芩三两平。一两黄连半升夏。枣枚十二擘同烹。

    陈平伯曰。心下痞。本非可下之实热。但以妄下胃虚。客热内陷。上逆心下耳。是以胃气愈甘草者。下利不止。完谷不化。此非禀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缓中。方名甘草泻心。见泄热之品得补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。此伊芳尹汤液所制。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嗄者。方中有人参三两。

    赤石脂禹余粮汤

    治伤寒服汤药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泻心汤已。复以他药下之。利不与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此方主之。复利不止者。当利其小便。

    赤石脂(一斤) 太一禹余粮(一斤)

    以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三服。

    歌曰 赤石余粮各一斤。下焦下利此汤欣。理中不应宜斯法。炉底填来得所闻。

    张令韶曰。石性坠下。故以治下焦之利。非仅固涩也。下焦济泌别汁而渗入膀胱。故利不止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。

    柯韵伯曰。甘、姜、参、术。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。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。此利在下焦皆土之精气所结。实胃而涩肠。急以治下焦之标者。实以培中宫之本也。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。故不宜于姜、附。若湿甚而虚不甚复利不止者。故又当利小便也。又曰。凡草木之药。

    皆禀

    旋覆代赭汤

    治汗吐下解后。心下痞硬。噫气不除者。此方主之。

    旋复花(三两) 代赭石(一两) 人参(二两) 甘草(三两 炙。) 半夏(半升)

    生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再煎。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按。内台方代赭石五两。半夏止用二两。)

    歌曰 五两生姜夏半升。草旋三两噫堪凭。人参二两赭石一。枣十二枚力始胜。

    俞麟州曰。此即生姜泻心汤之变法也。夫二条皆有心下痞硬句。而生姜泻心汤重在水气下趋而作利。旋复代赭汤重在胃虚挟饮水气上逆而作噫。取治水气下趋而利者。必用生姜以散水。胃虚挟饮而噫者。必用赭石以镇逆。二条对勘。益见仲景制方之妙。

    罗东逸云。此方治正虚气不归元。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。盖发汗吐下后。邪虽去而胃气之亏损亦多。胃气既亏。三焦亦因之而失职。阳无所归而不升。阴无所纳而不降。是以浊邪留滞。伏饮为逆。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